今天是  河源市人民医院祝您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正文内容

【科普】空巢不空心:给父母的暖心指南

来源:  发布时间:2025/5/26  作者:朱晓君  阅读数:45

近日,我科收入一名74岁的老年患者,该患者向我们讲述了他的病情和生活处境:“近几年我的身体一直不好,肢体也有残疾。最近觉得身体非常不好,去医院查出心肌缺血、糖尿病、肺部感染、心功能不全及继发性高血压等情况。自从2006年和妻子离婚后一直独居,靠着低保过生活,现在我多病并发,医生不建议手术,要我保守治疗。但是低保只能维持我平时的生活,两个子女在外地打工,生活也困难......没人照顾我。”这一幕又一次红了护士的眼。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来我科就医住院却没人照顾。了解“空巢综合症”,认识它,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老年医学科一直在行动。


空巢综合症


老年“空巢”综合征是指子女长大后,相继分离出去,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这些家庭就成了“空巢”。老年人生活在“空巢”环境下产生被分离、舍弃的感觉而出现孤独、空虚、伤感、精神萎靡、情绪低落等一系列心理失调的症状,甚至出现悲观、抑郁、焦虑情绪,严重者会导致精神障碍,生活质量严重受损。


出现原因


1.离退休因素。部分老年人对离退休后的生活变化不适应,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感到冷清、寂寞。

2.老人自身机体功能下降。老年人因为身体机能老化,各种疾病明显增多,自身疾病的痛苦及活动能力的受限,与老年“空巢”综合征形成恶性循环。

3.家庭结构的改变。传统的几代同堂的家庭结构发生改变,老人处于独居状态之中,缺少子女的亲情和精神慰藉,心理产生不可调和的失落感、挫折感。

4.心理行为因素。心境抑郁、行为退缩的老人可能由于本身性格方面的缺陷,对生活兴趣索然,缺乏独立自主、重新设计晚年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具体表现


1.精神空虚,对生活缺乏热情。子女离家之后,父母从原来多年形成的紧张有规律的生活,突然转入松散无规律的生活,无法很快适应,进而产生抑郁、悲观、无助、失落、空虚等情绪。


2.孤独、悲观、交往少。对自身存在的价值表示怀疑,陷入无趣、无欲、无望、无助状态,行为上疏于同他人交往,甚至出现自杀的想法和行为。


3.躯体化症状。主要表现为内分泌、中枢神经和免疫系统功能的紊乱、失调和减退,抵抗力下降,出现入睡困难、早醒、睡眠质量差、头痛、乏力、消化不良、心慌气短等症状,有的甚至可诱发或加重冠心病、高血压、支气管、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躯体疾病。


警惕“空巢综合征”的4大信号


一般来说,当老人出现以下表现时,可能患上了“空巢综合征”,需引起重视:

1.情绪“过山车”:莫名焦虑、易怒,或持续低落、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2.过度担忧:反复确认门窗是否关好、频繁给子女打电话“查岗”。

3.躯体化症状:失眠早醒、食欲减退、心慌胸闷(检查无器质性病变)。

4.社交退缩:不愿出门见人,对旧爱好也失去热情,整天闷在家里。

危害提示:长期处于“空巢”心理状态,可能诱发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病,甚至加速认知功能衰退!



高危人群


1.性格内向、社交较少的老人。

2.曾以子女为生活重心的父母。

3.近期经历重大变故(如配偶离世)的独居者。


预防与护理


1.要正确认识家庭发展的规律。在当今社会,子女“离巢”是家庭发展的必然趋势。父母把孩子养大,孩子成家立业、从父母身边独立出来,去开拓自己的生活空间,哺育后代,这是家庭发展的规律,父母无法改变。


2.正确对待孩子的“离巢”。孩子“离巢”是孩子成熟的标志。孩子长大了,父母要改变自己对孩子的观念,不要总觉得孩子离开自己便生活不好,担忧焦虑。老年人要为儿女“离巢”感到高兴,不要消极哀叹。


3.要意识到夫妻才是真正终身的伴侣。孩子“离巢”,老年夫妇更应该及时将情感转向老伴,相互关心、相互支持,一起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增进夫妻情感,营造欢乐家庭气氛,填补因子女“离巢”而留下的“真空”。



4.加强与社会的交往。当自己感到孤独时,可以考虑加强与社会的接触,如参加社区的活动、与老友钓鱼、喝茶、郊游、散步等,既收获了友谊又联系了情感,使自己的心态从落寞趋向松弛。


5.开拓新的业余生活。安享晚年是每个老年人的美好愿望。儿女“离巢”,老年人更应该学会根据自己年龄、阅历和身体条件在生活中“找乐子”,如画画、弹琴、练拳、养宠物、种花、养鱼、写作、瑜伽等,这些动静结合的活动,既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陶冶情操,又能消磨时光、锻炼身体。


此外,老年人还还可以订一两份医学保健刊物,或通过讲座、黑板报等形式,向老年人介绍一些身心保健常识,这对提高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学会自我调节不良情绪,消除空巢心理,都是十分必要的。


老年医学科住院部咨询电话:0762-3185561。


专家简介


文晓丹

省医派驻专家、老年医学科副主任、复旦大学神经病学硕士


社会学术任职

• 广东省女医师协会老年病防治专委会委员

• 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中西医结合老年分会常务委员


从事老年医学工作10年余,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老年慢病、共病管理,熟悉脑血管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以及各种内科常见疾病的诊治。主持及参与省市级课题多项,发表SCI及中文核心期刊多篇。


门诊时间:每周四全天


吉伟青

老年医学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主要从事心内科、内分泌科、呼吸内科及相关内科疾病的临床诊疗工作,对急性大面积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复杂心律失常、难治性心力衰竭、高血压急症、重症心肌炎、大量心包积液、主动脉夹层分离等心内科急危重症的诊治抢救工作经验丰富,熟练掌握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及肺部疾病急症的处理。熟练掌握心包穿刺术、食道心房调搏术,率先在河源地区开展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早期用rPA溶栓治疗,疗效显著。


门诊时间:请在河源市人民医院官网或官方微信公众号上提前查询


刘金锁

副主任医师


1997年毕业于广东医学院临床医疗(本科)系,同年分配于河源市人民医院工作至今。2003年曾到中山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进修学习1年。曾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论文多篇。并协同科室进行了多项科研立项。对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慢阻肺、脑梗塞等老年病科常见疾病累积了较为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并负责临床带教工作10余年。


门诊时间:请在河源市人民医院官网或官方微信公众号上提前查询


胡俊贤

副主任医师


2005年毕业于广东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获学士学位。先后在急诊科、神经内科从事临床工作多年,2018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进修一年。2020年晋升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擅长脑血管病、头痛、头晕等神经科常见疾病及呼吸、心血管常见病的诊治。参与市级基金2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多篇。


门诊时间:请在河源市人民医院官网或官方微信公众号上提前查询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