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新闻中心
【科普】久坐久躺藏“陷阱”:压力性损伤的那些事儿
来源: 发布时间:2025/8/23 作者:丘丽 阅读数:3
“褥疮”这个词大家或许并不陌生,但在医学上有个更精准的名字——压力性损伤。这可不是简单的“卧床太久磨破皮肤”,而是一种能从表皮一路“啃”到骨头的隐形杀手。全球每年有数百万人深受其害,其中老年人、术后患者和瘫痪人群更是高危群体。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个藏在病床与轮椅间健康威胁的神秘面纱。
压疮最擅长“暗度陈仓”
71岁的赖爷爷瘫痪在床三年,近日家属帮他翻身时,突然发现臀部皮肤像被水泡过的纸一样破溃,露出了底下暗红色的肉。起初,家属以为只是普通擦伤,便自行涂了药膏,可创面不仅没有好转,反而越烂越深,最终形成黑色痂皮并伴有恶臭。送到医院后,医生诊断为 “不可分期” 压力性损伤。经过专业的清创等一系列治疗,伤口才慢慢愈合,最终顺利出院。
皮肤下的“缺血战争”
想象一下,当你久坐办公两小时后起身时,臀部传来的麻木感,这其实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我们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就像覆盖在骨骼上的“软垫”。当局部持续受压超过2小时,毛细血管会被挤压得无法输送血液,细胞就会因缺氧和缺乏营养而“饿死”。压力性损伤的发展就像一场悄无声息的“地下工程”。初期可能仅表现为一块按压后不褪色的泛红皮肤,这意味着皮下组织已经开始受损。如果此时仍不干预,损伤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蔓延:表皮破溃后露出红色创面,接着脂肪层暴露,严重时甚至会穿透肌肉直达骨骼。最可怕的是,深度压疮的愈合往往需要数月,还可能引发致命的败血症。
那些被忽略的“高危时刻”
并非只有长期卧床的人才会中招。医院里曾有位骨折患者,术后因疼痛不敢翻身,仅3天就在尾椎骨处出现了压疮。还有长期坐轮椅的残疾人,因为坐垫不合适,坐骨结节部位反复受压,不知不觉间就形成了难以愈合的压疮。
这些场景背后藏着共同的风险因素:持续压力是主谋,摩擦力和剪切力是帮凶。当半躺的患者下滑时,皮肤与床单摩擦产生的剪切力,会像“拧毛巾”一样撕裂深层组织。而潮湿环境更会加速皮肤破损,尿失禁患者的压疮发生率是普通人的5倍。
给身体“减压”的实用指南
对抗压疮的核心在于“打破持续受压”。专业护理中有个“2小时翻身法”,即每2小时帮卧床者变换一次体位。翻身时要像“搬运易碎品”一样,避免拖、拉、推、拽。家庭护理可以准备充气床垫,通过交替充放气来分散压力,效果堪比给身体“安弹簧”。皮肤清洁也有讲究,需用37℃左右的温水擦拭,避免使用刺激性肥皂,擦干后涂抹润肤露,保持皮肤像“饱满的葡萄”一样有弹性。对于糖尿病患者,即使是米粒大的破损也要立即处理,因为高血糖环境会让伤口像“潮湿的木头”一样容易腐烂。
识破压疮的“伪装术”
压疮早期常被误认为是“普通红斑”,有个简单的鉴别方法:用手指按压红斑区域,松开后观察30秒。如果红斑不褪色,就是压疮的预警信号。此时应立即用软枕垫高受压部位,并配合轻柔的局部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多数情况下能逆转损伤。
当皮肤出现水泡时,切勿自行挑破(如挤青春痘般),这会大大增加感染风险。正确的做法前往医院咨询专业的医护人员。他们掌握着先进的伤口评估和处理技术,能根据压疮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比如选择合适的敷料促进愈合、进行专业的清创等,为伤口的恢复提供更精准有效的帮助。对于严重坏死的情况,医生可能会通过清创手术 “铲掉” 坏死组织,为新肉生长 “腾出空间”。
专业门诊的“破局之道”
当家庭护理遇到瓶颈时,记得寻求专业支持。我院伤口造口护理门诊自2021年开诊以来,已有3名专科护士出诊。同时在院内实施片区负责制,及时处理院内会诊,为住院患者排忧解难。伤口造口专科护士运用的湿性愈合技术,更是为压疮患者保驾护航的重要手段。湿性愈合技术是指通过保持伤口局部湿润环境来促进愈合,为创面提供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加速细胞的增殖与迁移,就像给伤口营造了一个温暖湿润的“小温室”,让新生组织能在更有利的环境中生长。
预防压力性损伤就像守护一座古城,既要定期巡查“城墙”(皮肤)有无裂缝,也要及时修补“薄弱地段”(骨突部位)。记住,再好的治疗也不如提前防范,当你为卧床的亲人调整体位时,其实是在编织一张抵御损伤的防护网。那些看不见的细微关怀,终将成为守护健康的坚固铠甲。
就诊指南
伤口造口护理专科门诊开诊时间:每周一、周三、周四、周六
伤口造口护理专科门诊诊室地点:门诊二楼三区
联系电话:0762-3185765
预约挂号方式:关注“河源市人民医院”微信服务号,选择挂号服务-预约挂号-护理门诊-伤口造口护理专科门诊进行挂号。
专家简介
李丹
胃肠外科和疝外科护士长、国际造口治疗师
门诊时间:每周三上午
丘丽
胃肠外科和疝外科主管护师、国际造口治疗师
门诊时间:每周三下午、周六全天
江巧霞
门诊部副主任护师、伤口造口专科护士
门诊时间:每周一、周五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