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河源市人民医院祝您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正文内容

挑战复杂纵膈肿瘤:胸心外科和乳腺外科成功实施巨大混合性肿瘤切除术

来源:  发布时间:2025/8/15  作者:彭勇  阅读数:33


省医在河源     名医在身边


近日,胸心外科和乳腺外科成功完成一例高难度巨大混合性纵膈肿瘤切除术,对巨大肿瘤完成高精度剥离,目前患者术后恢复良好。20岁男性患者因“左侧卧位胸痛1月”前来我院胸心外科和乳腺外科就诊,门诊行胸部CT提示肿瘤体积18×13×8cm,占据前上纵隔(CT测量:114mm×160mm×113mm),心脏被挤压至右侧胸腔,左肺膨胀不全,肿瘤包裹主动脉弓、心包及膈神经,张广云主任接诊患者后建议住院手术治疗。


▲患者影像资料


入院后完善胸部增强CT、胸部MR增强扫描提示:肿瘤不仅巨大,而且与主动脉弓、心包、左侧膈神经致密粘连,紧贴无名静脉及上腔静脉,同时心脏右移,大大增加血管定位难度。而且肿瘤属于囊实性结构极易破裂,手术困难重重,难度巨大。


鉴于患者病情复杂,张广云主任组织全科评估后,将该手术列为重大手术范畴并报备医务科。医务科随即牵头组织了院内多学科(MDT)疑难病例讨论。讨论后一致认为纵隔占位性病变考虑未成熟畸胎瘤可能性大,需手术活检。但麻醉手术有一定风险,如心脑血营意外、气道急症、麻醉相关并发症等,需密切维持呼吸环内环境稳定等。省医派驻专家、胸心外科和乳腺外科副主任吴进林考虑纵肿瘤较大,且有心脏压迫,难度较高,建议正中开胸手术切除,注意保护周边大血管,特别注意做好体外循环的准备。张广云主任认为需告知患者及家属手术切除肿瘤有不能R0切除可能,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围手术期心脑血管意外、呼吸循环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胸心外科和乳腺外科团队通力合作手术


在做好充分术前准备的情况下,胸心外科张广云主任、吴进林博士团队与麻醉科通力合作,成功为患者施行了手术。此例手术的麻醉风险巨大:因心脏受压,同时合并胸腔积液,诱导期可能出现循环崩溃,术中需单肺通气管理受压左肺。手术采用胸骨正中劈开 + 左第5肋间10cm双切口入路,手术沿膈神经前缘切开纵隔胸膜,锐性分离主动脉鞘膜,做到毫米级的剥离,对囊壁进行完整性保护(防可能的恶性成分泄漏),术中精细处理滋养血管,做到对保护血管的零损伤。高精度“拆弹”手术历时5小时,全程仅仅出血200ml。术后病理为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95%成熟畸胎瘤+5%卵黄囊瘤及未成熟胚胎组织,Ki-67恶性热点区达30%+)。

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复查胸部CT示肺完全复张,复查AFP示指标降至正常。 


此例手术面临心脏大血管的“死亡拥抱”、肿瘤囊壁的脆弱性、以及隐藏的恶性成分等三大挑战。胸心外科和乳腺外科团队采用“双通路战术”,在保证视野的前提下实现精准解剖剥离,尤其对主动脉鞘膜的分离需保持毫米级操作精度,最终达到肿瘤的完整根治性切除,精准拆除“青春炸弹”。


专家简介


张广云

胸心外科和乳腺外科主任、主任医师


曾在中山大学肿瘤医院胸外科进修一年,广东省人民医院心研所进修心外科半年。擅长胸腔镜下纵隔肿瘤、肺癌、肺结节、漏斗胸、手足多汗症微创手术、食管癌手术及乳腺癌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门诊时间:每周一全天


吴进林

省医派驻专家、胸心外科和乳腺外科副主任、北京协和医学院心胸外科博士


美国耶鲁大学及纽约康奈尔大学访问学者,美国心脏病学会Fellow(FACC),广东省人民医院“双青人才”。从事心脏外科临床和研究工作10年,擅长常见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及大血管疾病的手术和微创治疗,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升主动脉延长预测主动脉夹层"的创新理论。与耶鲁大学John A. Elefteriades教授团队密切合作,推动胸主动脉瘤的诊治优化。迄今发表学术论文93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


门诊时间:每周四全天


邬艺忠

胸心外科和乳腺外科主任医师


胸外科和乳腺外科临床工作1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擅长胸腔镜下纵隔肿瘤、肺癌、肺结节、漏斗胸、手足多汗症微创手术治疗,以及胸外伤等抢救治疗。


门诊时间:请在河源市人民医院官网或官方微信公众号上提前查询


江振强

胸心外科和乳腺外科副主任医师


胸外科和乳腺外科临床工作10余年,2019年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进修一年,擅长肺部肿瘤、肺小结节、纵膈肿瘤、食管肿瘤、手汗症、自发性气胸、乳腺癌、乳腺良性肿瘤等疾病的微创治疗,在国内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门诊时间:请在河源市人民医院官网或官方微信公众号上提前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