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河源市人民医院祝您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正文内容

风湿免疫科成功管理一例多处动脉狭窄的大动脉炎患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5/7/23  作者:胡荣新  阅读数:86

 

胸闷和气促通常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等相关,但还有一个较少为人知的风湿免疫疾病——大动脉炎。

 

慢性起病:胸闷气促背后的肾动脉重度狭窄

 

7个多月前,生活方式健康、作息规律的陈女士出现活动后胸闷、气促,并且入睡后亦有胸闷不适,在我院心血管内科就诊,考虑“心功能不全”,经过口服药物对症治疗后好转自行停药。不久后胸闷、气促再发,并且程度加重,伴阵发性压榨样胸痛,再次就诊于我院心血管内科,提示肾功能正常与否的血肌酐指标升高至147umol/L,动脉造影检查发现给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并无异常,但有双侧肾动脉重度狭窄,并且右侧肾动脉闭塞。尽管已行肾动脉支架置入术,胸闷、气促不适有改善,患者术后仍有头疼不适,血压控制差的问题,最终陈女士来到风湿免疫科就诊。

 

抽丝剥茧:病因是结缔组织病——“大动脉炎”

 

在风湿免疫科住院后,医生查体发现陈女士的左侧动脉搏动明显减弱,影像学检查主动脉CTA提示包括主动脉弓、胸主动脉、腹主动脉广泛狭窄,这解释了陈女士的胸闷、气促;右肾动脉闭塞,导致了陈女士的肾脏供血不足,功能受损;并且有左锁骨下动脉血栓形成、闭塞。结合抽血化验结果提示的C-反应蛋白(炎症指标的一种)明显升高,在省医派驻风湿免疫科专家谢悦胜及科室主任陈波的指导下,诊断陈女士的病是一个名为“大动脉炎”的病。大动脉炎导致动脉管壁的免疫性炎症,并引起动脉管壁增厚,导致动脉内径变窄、甚至闭塞,阻断心、胃肠、肾脏等器官的血流灌注,进而导致器官缺血受损。大动脉炎在陈女士身上毫不讲理地 “关闭” 了右肾的血液供应,“压榨”了心肌的动力来源。


▲主动脉CTA提示多处动脉狭窄,右肾动脉闭塞,右肾萎缩

 

▲右肾动脉造影提示重度狭窄

 

全程管理:急性期缓解,稳定期巩固

 

在风湿免疫科的保驾护航下,陈女士规律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抑制血管的免疫炎症;同时,在门诊规律随诊,配合抽血复查从而监测血管炎的炎症水平,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经过半年的治疗,陈女士的大动脉炎病情已经从急性期顺利过渡到稳定期,活动后无明显胸闷、气促,无头疼等不适再发,心情也因病情的好转而开朗了许多,现在左侧动脉搏动比之前有力,高血压较前控制,风湿免疫科也成功管理了这例疑难的大动脉炎患者。


▲风湿免疫科学科带头人谢悦胜医生正在床旁查房

 

大动脉炎科普

 

大动脉炎,别名也叫“东方美女病”,它最常累及15至30岁女性。多发性大动脉炎的病因尚不清楚。它是一种影响人体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肉芽肿性系统性血管炎,可导致心脏、肾脏等动脉狭窄、闭塞,从而引起胸闷不适、肾功能不全等症状。


▲大动脉炎可累及全身多处动脉,引起对应部位、器官的损害


▲大动脉炎的病理变化过程

 

那么如何初步自我评估是否有大动脉炎呢?年轻的女性患者,发现自己有发热、头晕、呼吸急促、颈部、胸部或者手臂疼痛、下肢无力、伴有中风迹象,例如面部下垂、手臂无力或有说话困难,或出现难以控制的高血压并有肾功能受损的情况时应及时就诊。

入院后由风湿免疫科专科医生评估,进行抽血化验如血常规、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等检查;完善影像学检查,如磁共振血管造影术或计算机断层扫描(CT)血管造影术,或有时行常规的血管造影术(又称为动脉造影),来评估主动脉及其分支的病变情况。

治疗方面,在风湿免疫科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急性期诱导环境治疗,后续制定合适的免疫抑制剂治疗方案。严重的大动脉炎患者,若有主要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可进行介入手术行血管形成术或搭桥手术。

 

专家简介

 

谢悦胜
省医派驻专家、风湿免疫科学科带头人

从事风湿免疫疾病诊治工作10多年。在微创关节镜诊断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痛风、骨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硬皮病、炎性肌病、血管炎以及各种疑难杂症的诊断与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发表SCI及国内核心期刊论文10篇。2021年广东省人民医院十大住培优秀教师。

门诊时间:请在河源市人民医院官网或官方微信公众号上提前查询。


陈波
风湿免疫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擅长各种风湿免疫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在风湿免疫性疑难疾病急危重病的诊治方面经验丰富。先后在省级医学期刊发表论文数篇。

门诊时间:请在河源市人民医院官网或官方微信公众号上提前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