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河源市人民医院祝您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正文内容

【省医在河源,名医在身边】我院首次开展早产儿心脏B超PICC导管尖端定位技术

来源:  发布时间:2022/8/25  作者:李柳英 黄桂兰  阅读数:1063

近期,我院超声科和儿科成功利用心脏B超为留置PICC的早产儿进行了置管过程的导管尖端实时定位及置管后导管尖端确认。

根据我国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及美国静脉输液治疗实践标准与指南,中心静脉置管后需进行导管尖端定位,中心静脉导管尖端定位目前使用最多的方法是置管过程中腔内心电导管尖端实时定位和置管后X光拍片定位技术。由于受操作者观察水平、非正常心电波、外界干扰、患者不配合等因素的影响,腔内心电导管尖端定位的准确率未能达到100%,X光存在一定的放射损伤,尤其是对新生儿或早产儿。PICC对早产儿非常重要,主要用于静脉营养输注,是早产儿的生命线。早产儿使用的PICC只有1.9F且无导丝支撑,置管过程中送管非常困难且容易发生导管异位,寻找一种既能实时监测导管尖端位置又无创、无害的方法对新生儿PICC置管尤其重要。心脏B超可实时观察PICC在心脏及腔静脉的位置且无创、无害,是新生儿PICC导管尖端定位较理想的方法。为此,省医派驻静疗护理专家李柳英主任护师与省医派驻儿科专家钟劲主任共同探讨了该方法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必要性。

患儿,女,31+6周出生,出生体重1.3kg;诊断:1.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2.早产儿;3.极低出生体重儿。留置PICC进行输液、静脉营养等,采用心脏B超检查PICC导管尖端位置并进行了导管置入长度的调整,使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接近心房处,保证了输液安全。

患儿,女,32周出生,体重1.23kg;诊断:1.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2.极低出生体重儿;3.中期早产儿。在李柳英主任护师的指导下,由新生儿科组长叶娜及朱立红护师为患儿置入1.9F的PICC,置管过程通过心脏B超对导管尖端位置进行实时确认,及时调整PICC置入长度,使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最佳位置。


钟劲主任与李柳英主任护师在新生儿科共同探视PICC置管术后患儿

根据美国静脉输液护士协会2021版《静脉输液治疗实践标准与指南》,应用其他方法确认中心静脉导管尖端在最佳位置者,可不必通过X光拍片再次进行导管尖端确认。心脏B超导管尖端定位可客观、实时显示PICC尖端位置,避免了置管后常规X光拍片的不利因素。此项目的开展在为患者带来益处的同时,更为河源地区乃至全省静脉输液治疗护理开启了新篇章。咨询电话:13660591017